今年以来,谢通门县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
大力践行市委“四敢”要求结合起来
采取“三抓三强”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画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全覆盖抓引领、强自觉,搭建民族团结“大舞台”
坚持把抓好典型、带动全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抓手,持续加大典型选树力度,激发党员干部奋力拼搏、干事创业热情。
“头雁引领”强实力
发挥“关键少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示范带动、指导帮助作用,印发《县级领导联系党支部、人才工作手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选派46名村主干赴区外开展“感党恩、看发展、学先进”教育培训,组织9名村主干赴区外挂职锻炼。以“五学五共”活动为载体,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汉藏双语结对互学。
“示范创建”激活力
以全面覆盖、分批打造、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点创建格局,打造县级模范单位83个、市级模范单位16个、自治区级模范单位2个。制定《关于加强“四个创建”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助推“四个走在前列”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打造15个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党组织示范点。
“典型挖掘”添动力
广泛动员机关学校、乡镇村、企业团体,深入挖掘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优秀典型,通过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典型事迹和先进做法,进一步增强先进典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目前,已发掘“塔杰的珍藏馆”、达那普乡小学“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等典型事迹5个,整理汇编形成优秀创建事迹。
全领域抓学习、强宣传,谱写民族团结“同心曲”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识,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各级党委(党组)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160余次,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座谈会20余场,19个乡村党校(百姓课堂)开展理论政策、国家通用语言等培训50余期,覆盖农牧民党员群众4600余人次。
在宣讲队伍上“出实招”
从熟知政策、能说善道的乡村干部、老党员、农牧民群众中培育自治区级基层宣讲员178名,吸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退休干部等组成巡回宣讲团,深入一线宣讲党的最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民族宗教政策等。
在活动载体上“做文章”
以集中宣讲、入户宣讲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3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3.2万人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服务中心、农牧民讲习所等平台,开展诵中华经典、强国有我青年说、播放红色电影、“石榴花开齐奋进民族团结我先行”各族群众联谊等系列活动5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4万余人次。
全方位抓合作、强特色,演奏民族团结“大合唱”
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力度,推动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往来互动,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架起龙藏团结“连心桥”
充分发挥对口援藏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开展“龙藏一家亲”活动,深化与援藏省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利用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与黑龙江唯一省级助农平台“小康龙江”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交流再添新成果。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企业活动,推进“互嵌式”发展,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温泉旅游产业,推进“党建引领温泉产业发展打造康养旅游经济示范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截至目前,卡嘎温泉景区接待游客19.12万人次,创收40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27%。
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积极开展非遗项目提档、升级、申报各项工作,成功申报吾赞皮具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申报达那土登寺藏香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为市级非遗项目,通过各级展销中心、物交会等平台进行非遗特色产品展销、展销额84万元;8月初,举办第七届谢雄生态文化旅游节,实现物资交易额2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