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隆县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通过分类研判、创新机制、精准施策,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及综合实力,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乡推进、全县提升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41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年底前,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70%。
坚持顶格推进,党建引领聚合力。一是鲜明工作导向。立足村情实际,制定了《吉隆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村一策”工作方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成效作为年度基层党建、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政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与村干部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确保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二是加强协调联动。县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了包括组织、财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集体经济发展事项,整合各类政策、资金、技术优先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锻造过硬队伍。实施致富能手“领头雁”培育工程,去年以来选派14名村干部到乡镇机关挂职锻炼,推动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吉林进行挂职锻炼,县级组织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擂台比武”,把110余名外出务工青年、退役军人、致富能人等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拓宽多元路径,因村制宜挖潜力。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优势,因村制宜选择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一是推行特色种养殖业。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瓜果、牛羊养殖等产业基地,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如,色琼村投资121.8万元,修建9座共计6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种植蔬菜,采取分散零售与定点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已超23万元;普拉村、桑旦林村、卡门巴村等8个村党组织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农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调动养殖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6.5万元以上。二是推行资产租赁业。租赁或发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等,形成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如,冲色村规范集体土地承包,利用发包集体预留机动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帮兴居委会申请中央扶持资金70万元,新建门面房用于出租,每年收益达6万元。三是推行劳务输出型。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地方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建立起村级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贡当村党支部吸收本村富余劳动力组建劳务输出合作社,领办实施总投资260余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已兑现民工工资10余万元,预计9月底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四是推行乡村旅游型。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发挥“千年古道·边关吉隆”品牌效应,以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吉隆居委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林卡”农家乐,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已超24万元。
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提效力。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同质化严重、“小散弱”的实际,借鉴推广“抱团+资源”“抱团+产业”的联村党委模式,打破村域界限、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组团发展之路。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原则,吉隆社区、帮兴社区和冲堆村3个党支部联合成立口岸特色产业联村党委,挖掘边民互市、边境旅游优势,创办传统手工业、农特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村集体实体经济5家,实现经济收益60余万元;突出资源要素整合,着力打造普拉村+恰门巴村+孔木村+贡当村“高山藏野葱产业跨区联村党委”、桑旦林村+达木村“高原牧场联村党委”等“1+1”“1+N”发展新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联村抱团发展、整体提升。近日,联村党委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的方式,短短两日售卖野葱173单、收益达7200元,集体经济搭乘电商“东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