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珠峰党建 > 人才之窗 >资讯动态 >人才资讯

1+1+1>3

发表时间: 2023年09月27日 16:42 来源: 西藏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金秋时节,走进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近3000亩的藜麦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丰收在即的藜麦生长旺盛、籽粒丰硕,呈现出火红、金黄、紫红等多彩景观,蔚为壮观。

这是萨迦县藜麦全产业链投资建设项目展现出的初步成果。

看着大片长势良好的藜麦,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藜麦育种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们喜不自禁。

图片

       藜麦的利好

“藜麦具备成为高蛋白全营养新主粮和优质牧草的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告诉记者,这是藜麦的全营养特性和多种抗逆性决定的。

从食用角度来看,藜麦是高价值的粮食作物,蛋白含量远远高于水稻、玉米与小麦,氨基酸成分非常符合人体营养需求,且不含麸质、升糖指数低,对于麸质过敏与不耐受人群、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福音。

图片

从种植角度来看,藜麦具备优良的抗逆性(抗盐碱、抗干旱、抗低温、耐贫瘠),能够在边际土地种植,基本上不跟目前的主粮争夺土地,相当于有效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

而且,作为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山区的物种,藜麦天然适合于高原环境。

在西藏繁育和种植优质高产藜麦品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片

       院士的愿望

在韩斌院士看来,要想最大程度保障和实现西藏当地农牧民的利益,藜麦产业化发展必须得到科学的验证、科技的赋能。

为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上,让戈壁荒滩长出“黄金谷物”,2019年,韩斌将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日喀则。

2022年,韩斌院士支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推广种植了1.7万亩旱地藜麦,带动1041名村民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图片

内蒙古的成功实践,让韩斌院士信心倍增。2022年8月,韩斌院士提出在西藏脱贫县域开展藜麦产业帮扶的建议,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协调支持配合下,经过一系列前期筹备工作,今年4月,日喀则市萨迦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定《萨迦县高原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框架协议。

今年6月中旬,在第五届藏博会上,萨迦县藜麦全产业链投资建设项目签约落地,并开工建设。

图片

       聚力的局面

团结携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个“1+1+1>3”的命题正在被证明。

萨迦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县域发展优势正在深培厚植。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拥有藜麦遗传资源,已建立中国藜麦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和平台,开展了中国藜麦参与式育种工作,在干旱地区及内陆盐碱地均进行了实验性种植和推广示范种植。

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藜麦产业帮扶、乡村振兴为奋斗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2000亩高原藜麦种植基地在扯休乡甲琼村建立,示范种植17个品种藜麦;200亩高原藜麦育种基地在扯休乡扯休村建立,试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选育的50个品种。

图片

三方正在共同推进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合作,培育优质高产高原藜麦新品种,争取实现藜麦新品种在当地登记;计划到2025年推广种植2万亩,在此基础上实现原粮及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目标。

“不与青稞争土地,在边际土地上开辟一片新天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的‘多赢’!”这是韩斌院士赋予藜麦的“另类生存法则”,也是他在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

韩斌院士表示,将以精准长效的科技赋能,推动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藜麦产品,提高藜麦产品附加值,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熟经验。

图片

“通过不断丰富产品供应端、激活产品需求端、搭建稳定可靠的销售链,形成‘两端一链’的智慧供应链,‘以销定产’保护藜麦种植户权益。”这是该项目蓝图愿景。


相关阅读

日喀则市“柔性引才计划”需求目录(第三批)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日喀则市人才工作综述 市委组织部开展第二期“组织送关怀·健康向心行”干部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一行赴我市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