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巴县城往北,翻越海拔5547米的玉拉山口,高寒缺氧挑战着过往旅客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海拔近5000米的仲巴县布多乡就依偎在这群山的怀抱中,复杂多变的恶劣气候、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地广人稀的草原戈壁,让很多人不敢久留。
一方厚土扎根,三尺讲台育人
在这里
乡村教师国杰在
布多乡小学一坚守就是15年
5000多个日夜
一年又一年的默默坚忍和付出
他与海拔比思想高度
与雪山比精神纯度
与戈壁比胸怀广度
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
挥洒在这片高天厚土
为牧区孩子放飞梦想和希望撑起了一片天
“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提到国杰,布多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落桑满是敬佩。
国杰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从2005年到2020年,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牧区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最初的帐篷办学,到如今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国杰亲身经历了布多乡小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的全过程。
但国杰的住所内的布置却极为简单。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张书架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斯是陋室,只因德馨。国杰的关注点从来没有放在自己身上,难得的空闲时间里,他几乎从不回房间休息,而是在教研室、学生宿舍、教室、操场之间奔波着,既当班主任、藏语文任课教师,又当孩子们的“父母”。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床督促孩子们的早读,夜里等学生们都睡踏实了之后,他才回屋睡觉。
“牧区的孩子需要格外的照顾和关爱。”国杰说,为了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关怀,他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当班主任,直到这批孩子们升学。
牧区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小,一些孩子自理能力差,带起来比较辛苦。他耐心细致地从孩子们穿衣服叠被子、用筷子勺子吃饭开始教起,铺垫好孩子们的人生启蒙路。他还为孩子们理发,专门买了一台洗衣机帮孩子们洗衣服。
国杰记得,那时候旦珍是班上学习很用功的学生,但家里比较困难。国杰无偿地拿出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资助旦珍上学,直到她大学毕业。在国杰的影响下,旦珍也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成为那曲市一所幼儿园的幼师。
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成长成才,看着教师节收到的一句句问候,国杰很是欣慰。
国杰还记得,他刚来学校的时候,学生请假回家放牧情况比较普遍。他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和家长宣讲党的教育利民惠民政策,教育对于改变乡村牧区面貌的重要性,知识文化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定性作用。
为把每一位孩子教好,国杰针对牧区孩子学习基础和接受特点,不断打磨完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2010年开始,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牧区教学经验,开始编写藏语文教辅资料,针对孩子们的短板弱项,拓展训练名词解释、历史文化、应用题、简答题等题型答题能力和技巧,不断提高孩子们学习和表达能力,为孩子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国杰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日益精进,成为一名教学能手。其他地方舒适的环境、优越的条件也曾让他在“走”与“留”间徘徊。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伤病,却让国杰更加坚定了扎根布多乡的决心。
201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国杰突感肚子如刀绞般疼痛难忍,他想先忍着看看能不能缓解。同事次多见状,坚持要他去医院治疗。辗转来到日喀则市区就诊后,医生发现国杰阑尾部位已经化脓穿孔,再晚来一步可能有生命危险。手术过程中,为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国杰的右下腹挨了2刀。
同事及时送医让国杰充满了感恩。考虑到学校教师人手紧张,也怕耽误课程进度,仅住院7天、在江孜老家休养10天后,国杰就乘客车回学校了。
“老师,您的身体还好吗?”看到归来的国杰老师,孩子们纷纷送上关切的问候,还为国杰老师跳起了舞。
同事间团结协作的温馨氛围、学生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自己和大家朝夕相处的幸福感,勾起了国杰心中万般不舍,在那一瞬间,他打消了“走”的念头,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坚守。
2020年,随着布多乡搬迁工作的开展,国杰也随村民们搬到了仲巴县亚热乡,在亚热乡小学继续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在教书育人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用真情和关爱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镌刻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