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
在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
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青笋、辣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村民们哼着小曲在大棚里忙碌着
通风、除草、采摘等有条不紊地进行
……
作为西藏民主改革66周年的生动注脚,彭仓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蝶变为白朗“蔬菜第一村”,不断书写着高原和美乡村的致富传奇。
在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三大领主”专权的封建农奴社会。彭仓村村民深受其苦,生活贫困,粗放式的农牧业生产延续了千百年,对于蔬菜种植几乎没有概念 ,而蔬菜品种更是屈指可数,仅有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
而民主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村民们不仅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拥有了宝贵的生产资料,生活迎来新希望。但因彭仓村信息相对闭塞,村民们长期保持着传统生产方式,对蔬菜的了解知之甚少。
2002年,随着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一情况得到彻底转变。山东省济南市对口支援白朗县,带来了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
起初,村民们还对蔬菜种植心存顾虑,觉得这是件难以完成的事。在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动员,免费提供大棚、菜苗和技术支持下,巴扎乡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到有人带头,村民们纷纷尝试种植大棚蔬菜。
“我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萝卜和白菜。如今,家门口全是温室大棚,像我们家就有五座,收成好的时候一座大棚能赚16000多元” 村民达瓦欧珠一边在自家大棚里忙碌着,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通过种植蔬菜大棚,2011年彭仓村就成为全县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村。
“那时,援藏干部多次到村民家里,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术,还保证帮忙销售种出来的蔬菜。”已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乡技术员拉巴顿珠回忆道,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全村的大棚蔬菜连年获得丰收,不仅自家餐桌上多了蔬菜品种,还卖了不少钱。
拉巴顿珠说:“20多年前,我只会种土豆和萝卜,想发展其他产业,但两眼一抹黑,干啥都难。这些年,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给我们提供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通过培训学到先进技术,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彭仓村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更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一批批山东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彭仓村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几种蔬菜发展到如今的十余种,真正实现四季有菜、全年供应。
回首往昔,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感慨万千:“以前村里主要种植青稞、油菜和豌豆等作物,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彭仓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蔬菜,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70余座,2024年人均收入达3.97万元。”
“彭仓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从农业补贴到技术扶持,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引导,一系列举措为彭仓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拉巴次仁表示,他将继续努力工作,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让彭仓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从民主改革前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富裕繁荣,彭仓村的变化是西藏民主改革66年来沧桑巨变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彭仓村正以蔬菜产业为依托,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奋勇前行,绘就雪域高原更加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