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通门县达那答乡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距县城45公里、日喀则市区38公里,全乡辖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05万亩,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17.2%,属于纯农业乡,素有“谢通门粮仓”的美称。近年来,达那答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市委“6677”、县委党建“1234”工作思路以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组建了塔玛现代农业机械化、塔玛生态保护建设、塔玛城乡劳务输出、塔玛水利服务、塔玛交通运输、塔玛种养殖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元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达那答乡在完成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机械化农业,整合2018年、2019年强基惠民资金共计316万元,用于承建塔玛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由6个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三老人员”代表、群众代表等45名同志以及全乡村民组成。主要经营:土壤处理、农作物种植加工及销售、收割机、播种机、深耕深松、绿化、种植、生态领域类、劳务输出、劳务分包、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修建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工作。合作联社成立以来,先后承接了深耕深松、耕播、机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修建等业务。2018年,塔玛现代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共盈利50余万元,按照大村3.5万元,小村3万元进行分红,共计分红19.5万元,为贫中之贫建档立卡户购买家庭生活用品花费7万余元,解决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合作社的运营,除了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使群众思想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机械化转变,既解放了生产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益,更为无劳力耕作的群众解决了农业生产之忧,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解决了农事羁绊。同时,全乡的农牧民因机械作业可增加一个月的外出务工时间而获得更多的现金收入,务工也成为了我乡脱贫的有力支撑。
在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新建的水利服务合作社将主要以经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洪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服务、涉农用水服务、防汛抗旱服务、机械设备租赁、用水管理等内容为主,有效提升水利设施“用管结合、健康安全”的服务性能;种养殖合作社将主营果蔬、食用菌、枸杞、药材、土豆种植及销售、养殖产品加工及销售、畜牧养殖、动植物疫情防治等项目,努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道路交通合作社主要以道路修建、维修、养护,道路普通货物运输、道路客运、车辆维修、交通标志物设置,机械租赁服务(现有2台装载机、1台挖掘机可租出,为相关单位道路养护等提供便利)、以及代驾、汽车美容、汽车配件销售等业务为主。其中,在交通运输工程中拟定开设达那答乡至县城公交路线,在各村修建公交站并购买一辆公交车(19座),周一至周五早晨8:00从许贵村出发,途径各村居、乡政府及荣马乡抵达县城,中午12:30从县城原路返回;下午14:30按沿原路线再发车,17:00返回。周六及周天负责接送在县城就读学生,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时间限制因素,保障学生交通出行安全,显著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强组织,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达那答乡党委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现代农业、党群同促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坚持“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群众组织,党的组织就跟进建到哪里”的工作原则,于2019年成立了塔玛合作联社党支部,并选派1名党委委员为党建指导员。通过推动产业脱贫项目落地、开展党员致富传帮带行动等,培养了6名具有较强双带能力的党员,4名党员致富带头人,4名乡土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和“先锋队”,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从劳动力减轻群众负担,合作社党支部帮助培养脱贫攻坚政策明白人7名。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优势,以远程教育、请进来、走出去为平台,邀请各类专家、技术能手培养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3余人,组织优秀村干部、农牧民党员、群众代表赴区内外学习考察集体经济发展、“两不愁、三保障”、基层党建等5人次,组织开展扶贫知识专题学习会议13次,将有效带动236名贫困户实现增收。
建章立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结合合作社实际,制定完善《达那答乡塔玛合作联社章程(试行)》,健全3:1:6的分红机制,每年合作社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用于扩大生产经营、百分之十用于技术培训,百分之六十用于全乡群众共享,切实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合作社场地设置在乡政府左侧,占地面积较大,总体规划分为办公区、机械停放区和绿化区,办公区设有党支部活动室1间、会议室1间、理事长办公室1间,综合会议室1间及其他用房。合作社财务实行微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结合全乡实际,由乡财务代理合作社做账,并组织财务人员赴日喀则市参加会计事务所专项培训,显著提升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合作社以高效、科学的一体化机械作业,引导本乡及附近乡镇群众实现了传统耕作模式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极大程度解放了劳动力,加快了新技术引进步伐,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扩大劳务输出、推动转移就业奠定了基础。合作联社经济效益为全乡农牧民群众共享。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乡党委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确保完成128户533人的脱贫任务。
下一步,合作联社将持续以“党建引领现代农业、党群同促乡村振兴”为指导思想,加快推动集约化土地承包,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为群众致富提供更多保障,为全面实现现代化不断探索,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