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

日喀则珠峰党建 > 干部工作 >对口支援干部工作

相隔千里 医路同行——上海市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培良

发表时间: 2021年08月26日 10:39 来源: 日喀则市委组织部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李培良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上海市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2020年8月进藏,担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援藏服务期一年。

在雪域高原上开刀,考验患者也考验医生

8月29日,还在宿舍里吸氧、学着适应的李培良接到电话,有怀疑脑血管意外患者,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李培良二话不说赶到急诊室,第一时间开展诊疗工作。手术顺利完成,仅耗时一小时,但这对初到高原、在手术台上不能吸氧还要戴着口罩、穿20斤重铅衣的李培良来说,初战就是硬仗。下了手术台,李培良的手术衣已全部湿透,氧饱和度只有73%(正常人为98%)……高原上开这种刀,考验患者,也考验医生。

援藏工作需要拼命更是“玩命”

为将华山神外的“火种”播撒在雪域高原,李培良很拼命,甚至有点“玩命”——今年3月,他因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事宜连续3天工作到凌晨……过度劳累,李培良病倒了,返沪休整没几天,他放心不下迫在眉睫的卒中中心创建,初步检查身体没问题了,他又向组织上提出返回日喀则,一上去,又是连续5小时手术。手术台上,脑动脉瘤患者获救了;台下,李培良瘫在办公室,吸了一小时的氧才缓过来。“不救,就是一条命,你怎么能不救?”李培良说,援藏后最强烈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

这种紧迫感,有一个人懂他,就是他的妻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医生邱晓頔。两人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同窗,都是80后,邱晓頔曾到云南省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

跨越山海,这对上海青年医生伉俪先后支边,与“脱贫攻坚”这件事形成了独特的“家国记忆”。李培良和邱晓頔这样说“我们不仅仅是在付出,更是在收获。支边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东西不是理所当然的,更愿意珍惜当下。我们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医学的意义,我们能用自己的所学去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观念!还是观念!健康扶贫没有终点

“技术扶贫很重要,观念扶贫同样重要。”同样是在边城行医,这点是邱晓頔与李培良的共鸣——得让老百姓重视健康,愿意治疗;必须拔掉边陲地带老百姓“小病扛、大病拖”的固有思维,这是她们坚持一次次下乡的动力之源,希望“把健康送进大山”。

李培良就曾遇到一列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愿接受手术而去世的情况。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培良坚持去日喀则当地电台做节目,他不是要当什么“电台明星”,而是“希望到当地人多的地方去呼喊健康保健的重要性”。

深化帮带工作,让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除了手把手教好自己的帮带学员,周末,李培良经常和同事们到亚东、定日、江孜、拉孜、萨迦、白朗等县对基层医生进行基础卒中防治知识培训,签订医联体协议,互添微信群,让偏远地区的百姓、官兵还有游客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最专业的医生进行会诊,并及时转运,大大提升患者救治率。

这次高原的经历,让李培良感慨良多。虽然高原反应很考验人,但始终有同志前赴后继,积极报名投身到支援高原和边疆的工作中。“这种热情,在上高原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国家建设的热忱,到了高原工作后,这种热情变成了对高原、对边疆日新月异变化的切身感受:我们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以肉眼可见的状态呈现的,这是让人颇为振奋的地方,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坚持上高原工作,以及援藏期满后长期关心服务边疆的动力源泉。”


相关阅读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欢送自治区人民医院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 坚持规划先行 有效引领“组团式”援藏医院高质量发展 用坚韧书写忠诚 以实干彰显担当——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对口支援工作纪实 萨嘎县委组织部召开第二期村主干赴吉林省白山市学习培训动员会 工商联系统对口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